常州市武进区鸣凰实验幼儿园
常州市“十四五”课题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鸣凰实验幼儿园 > 课题列表 > 教育科研 > 常州市“十四五”课题 > “儿童立场”指引下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 > 成果材料

“儿童立场”指引下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路径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wjmhsyyey  发布时间:2024-10-17  浏览次数:

儿童立场指引下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实践路径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鸣凰实验幼儿园  唐静

摘要: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教师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螺旋上升式过程,加速了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本文基于“儿童立场”指引,从实施班本课程撰写课程故事两方面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路径

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影响着其本身的履职能力及幼儿教育事业的整体性发展。中国现代教育专家成尚荣先生在《儿童立场》一书中也曾强调:教育要站在儿童立场之上,而儿童立场的核心则是发现儿童和引领儿童,即如何看待儿童和对待儿童。基于以上两方面的重要性,在教育实践中幼儿园教师应基于“儿童立场”,积极探寻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措施

一、实施班本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幼儿园的课程基于教师日常对幼儿游戏和生活的观察观察中教师看见并了解幼儿的兴趣倾向、发展水平以及当下的需要儿童本位课程观指引下教师进行课程班本化实施不断顺应儿童需求调整课程实施方向,为儿童发展提供适宜性支持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专业能力不断提升。

(一)确定着眼儿童的课程内容

1捕捉需求,确立目标

架构“幼儿想要”的课程,首先要确立幼儿需要的课程目标。关注当前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特点,结合日常观察发现的班本幼儿的发展水平、兴趣行为,或以幼儿调研、家长问卷的形式了解幼儿、家长的需求,以此得出目标撰写的关键词,满足本班幼儿所需并保持适当挑战,真正确保在课程活动中幼儿有所收获,目标得以达成。

2.依据价值,判断决策

班本课程的开发是教师教育价值的判断过程,教师在观察、了解幼儿兴趣点的基础上,在顺应幼儿兴趣与需求的同时,把幼儿的兴趣、需求与教育目标进行融合,找出适宜儿童向更高水平发展的策略从而开展使幼儿积极参与且有效的活动。所以,梳理班本课程的关键经验精准地判断并确定课程开展的着陆点尤为重要。我园教师在梳理“关键经验”时,依据《指南》《幼儿园领域关键经验与教育建议等,从各种经验中取的、对班级幼儿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核心经验在兴趣的导引下让幼儿向更高水平发展。

3.立足观察,预设调整

课程内容并非一成不变,即使最初的内容是根据本班幼儿的兴趣、需要等幼儿发展需要所设计,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幼儿的兴趣是否转移、幼儿的需要是否有变化都会影响课程内容的调整与生成。因此,观察应伴随课程开展的整个过程,教师时刻梳理幼儿的关键经验随着课程的不断发展,幼儿探索活动不断深入,课程内容也应随之不断增减。

 

(二)创设支持探索的课程环境

1.给予机会,自由探索

在班本课程环境创设中,教师从幼儿的角度出发,满足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发展,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让幼儿提想法、自由探索、自主实践,让幼儿在参与的过程中全面、和谐、主动的发展。

2.多元表征,有效提升

幼儿表征有助于幼儿梳理经验、表达自我,对幼儿思维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在课程探索过程中,我们及时组织幼儿以绘画、数字、图标、符号等方式进行表征,引导幼儿进一步思考和分析,幼儿在循环往复中,逐步能够善用、妙用、活用多元表征,实现深度学习。

3.思维导图经验梳理

班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幼儿梳理琐碎、杂乱的新兴趣、思路以及发现,让孩子的头脑中形成具有逻辑性的知识网络,加深记忆。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一是幼儿讲述,教师梳理;二是幼儿表征形成脉络。进入大班后,幼儿可尝试自己利用各种表征设计思维导图,形成儿童海报,巩固已有知识经验拓展新经验。

(三)开展课程本位的评价

1.审议式评价。班本课程开展过程中,组织教师按照“课程审议四部曲”进行班本课程的审议,看课程的开展是否立足儿童,是否儿童经验提升主要通过教师自审、同伴互审的方式审内容、审关键经验、审过程、审经验获得,以此来评价班本课程的实施

2.交流式评价。交流的对象主要为幼儿和家长。幼儿是课程的主体,在班本课程实施过程中,组织幼儿进行团讨或小组讨论,师幼、幼幼之间进行对话,鼓励幼儿大胆表述,分享自己的问题或收获评价过程中教师能进一步了解课程适宜性及幼儿的兴趣需求等情况。家长方面,教师则经常通过调查问卷、网络平台等来了解课程实施的适宜性及有效性。

撰写课程故事促进教师自觉发展

课程故事的撰写是基于课程实施的,是教融合了个人课程理念实践智慧对课程实践的再一次反思。围绕幼儿兴趣需要,聚焦幼儿活动,教师将课程实施中幼儿的思考、学习和经验建构进行再现,在反思中,不断修正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螺旋式的探究过程使教师对课程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对自身的专业认同逐步增强,最终实现专业自觉。

1.建构基本框架,提炼撰写模式

作为课程的实践者故事建构者教师需历经三个阶段:遇到课程、探究课程、解决问题,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在撰写故事时再次深入反思基于以上分析,在教师撰写课程故事时,我们给予了一定的框架便于教师能快速掌握撰写的方式,即呈现冲突——反思调整——深度反思。

针对课程探究的深度,故事撰写分为两种基本模式一是故事背景——发现问题——呈现冲突——解决问题——行为反思的基本框架式;二是故事背景——发现问题——呈现冲突——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呈现冲突——解决问题——行为反思的多层框架

教师在此过程中,首先要写清课程实践环境,描述引发理念冲突的故事情境;其次是反思调整,依据《指南》《纲要》等进行理论分析,调整教育行为,支持幼儿探究;最后是深度反思,探寻立足儿童,促进幼儿向更高水平发展的支持策略。

2.分析发展阶段,明晰发展方向

分析课程故事撰写的几个步骤,其中主要蕴含的元素有关注过程、观察分析、情境表征、策略支持深度反思五个方面。结合教师在这些元素上的行为表现,我们将教师分为认同、理解、自省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认同:教师能关注课程实施过程但不能发现其中的问题课程故事场景也只是简单描述支持的策略没有针对性,反思缺乏理论依据;第二阶段即理解:教师关注课程实施过程,进一步关注幼儿学习过程,能发现问题并描述事件的完整过程,但支持策略仍缺乏针对性,反思有一定理论依据,但比较宽泛;第三层次即自身:教师能进一步关注幼儿的个体学习注重师幼互动较为敏锐地发现问题生动描述事件过程,及时依据理论进行分析思考采取针对性策略有效解决问题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

教师在撰写课程故事过程中,真实地反映儿童观、课程观、策略运用能力及理论反思水平。以此为依据,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清晰的方向为教师专业的自觉提升提供具体的内容。

儿童立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幼儿园应坚持科学的儿童立场积极究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路径让教师用科学的儿童立场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逐步提升教师自身专业能力,使得教师的每一个行动都能立足儿童真实的当下,自然然地指向儿童的未来,为儿童获得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服务进一步推动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成尚荣.儿童立场.2018.

2.熊素娟.课程叙事: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44-145.

3.李竹平.儿童立场:教师发展与课程实践的应有之义.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