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鸣凰实验幼儿园
常州市“十四五”课题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鸣凰实验幼儿园 > 课题列表 > 教育科研 > 常州市“十四五”课题 > 全参与理念下幼儿创玩戏剧的实践研究 > 研究成果

例谈观察基本路径的园本化实践——以大班戏剧小游戏“贪吃动物大PK”为例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wjmhsyyey  发布时间:2023-12-11  浏览次数:

例谈观察基本路径的园本化实践

常州市武进区鸣凰实验幼儿园 张燕玉

【摘要】观察是教师了解幼儿发展状况、心理需要、学习特点的重要手段,是教师为幼儿提供适宜性教育的前提,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观察分析,教师能真正了解幼儿的内在需要、个别差异、发展水平、行为特点、兴趣倾向。通过观察,获得真实、系统、有效的信息,教师才能做出合适的应对性教育策略,来配合幼儿成长的需要。本文以大班戏剧游戏的观察为例,梳理观察的基本路径下的具体实施方法。

【关键词】观察、解读、支持、延展

【正文】

儿国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不应只是知识的传者,还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观察的基本路径,是科学观察——精准解读——有效支持——互通延展,结合我园实际情况和教师发展现状,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试着这样做。

一、科学观察

教师对幼儿的科学观察,主要通过两个路径来体现:明确自身的观察角色,以及多角度、多维度地进行观察。

1)教师角色:

①记录员(图片故事记录、便签记录、视频录音记录)

当幼儿自主“学习”时,教师要做的就是站在他们“背后”观察。教师可以通过拍摄一系列的现场图片来反映幼儿的游戏过程,也可以随身携带便签本,将对幼儿的观察及时记录在便签条上,或者将幼儿的活动过程录下来,便于后期的回顾解读。

②共玩者(游戏玩伴、介入引导者)

当幼儿有需要时,给他们提供适宜的帮助,如加入游戏成为玩伴,或者介入引导,让幼儿自己尝试着去解决问题。

大班戏剧游戏《贪吃动物大PK》中,幼儿为游戏的主体,教师为发令者,为幼儿控制铃鼓声的响与停。幼儿听铃鼓声玩走停游戏,当铃鼓声响起,幼儿在场地内随意走动,当铃鼓声停,幼儿随机摆出一个动物造型,保持不动。铃鼓声再次响起,幼儿继续走动。同样的形式循环游戏。

(2)观察内容:

最寻常的生活场景,能反映出最常态的行为。幼儿最真实的游戏场景和最日常的游戏状态,最值得观察。

在观察中,教师不仅要了解幼儿游戏的基本信息,如:去了哪里?玩了什么?持续多长时间?……还需要关注孩子的经验表现、情绪状态等等。

2.精准解读

1)与当事幼儿对话交流

游戏过后,可以和幼儿谈论刚刚发生的事情,倾听幼儿的声音,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和需求。

2)对接指南》等工具,进行常模分析

教师将观察到的信息与《指南》、《纲要》等常模进行对比,能更精准地了解孩子当下的发展状态。

3)横向与纵向观察

相同场景相同对象在不同阶段的持续观察(纵向),同一时间相同场景不同对象之间的对比观察(横向),以此收集更多的信息,可以使我们的观察更加精准可靠。

在案例《贪吃动物大PK》中,教师在同一游戏场景中,随机观察三组幼儿的不同表现,能发现幼儿在“用肢体动作模仿动物造型”这个能力发展的整体水平,幼儿之间兴趣或能力的异同点。

观察对象杨云灏、吴斐芃、吴亚峰、周润涵、陈烁宋凯、王俊毅

观察者张燕玉

观察时间2023.5.17下午

观察地点户外操场

幼儿数量:7人

成人数量:1人

观察目的:

了解幼儿用肢体动作对不同动物动作特点的模仿情况。

观察内容:

幼儿在玩游戏时,能否用肢体动作、表情等表现不同的动物形象。重点“捕捉”有特色的形象化的动作表现。

(一)

镜头一:

铃鼓声一停,杨云灝张开双手,五指弯曲,手臂伸向两侧,两脚分开作半蹲姿势。他长大嘴巴,舌头伸出一边舔嘴一边仰头并转了一圈,说:“我是一只凶猛的大狮子。”

一旁的吴斐芃扎着马步,两手伸向胸前,他咧开嘴巴,咬紧牙齿,发出“哼~哼~”的声音。


浩浩左脚跪地,右脚向前方弓步踩地,他的食指和中指作爪子状弯曲,头侧向左方,眼睛斜视,微微皱起眉头。  

游戏,幼儿表现出来的动物造型相较于第一次而言更多更丰富了。我们发现,除了模仿小兔、小猫等身边常见的动物外,更多的幼儿开始尝试扮演恐龙、老虎、狮子这类比较凶猛的动物。不仅有肢体动作和叫声的模仿,还有表情上的不同表现。

 

(二)

镜头二:

陈相璋:我是青蛙我可以把你吃掉。

温松瑀:那我下次我就做老鹰,我要把你吃掉。

吴雨桐:我是大蛇,我也能把你吃掉。

这时周润涵跑了过来:老师我明明是老虎,他说他要吃掉我。

陈烁也走了过来:我是狮子大王,当然能把你吃掉。

周润涵:我的牙齿那么尖,你肯定打不过我。

陈烁:我跑的比你快,一下就把你扑倒了。

老师:两种动物都有自己的厉害之处,你们能想个好办法PK一下吗?

周润涵和陈烁沉默了一会……

老师:你们有玩过什么游戏可以决出胜负?

周润涵:那我们就“剪刀石头布”

1. 幼儿对于两种动物的强弱特点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能说出理由。

2.遇到强弱没有明显区分的动物时,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用剪刀石头布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三)

镜头三:

宋凯和王俊毅在旁边看着周润涵和陈朔在剪刀石头布,他们也学者玩了起来。

宋凯一边挥舞着拳头一边说:“剪刀石头布”,当他说到“布”的时候,他把拳头停在了身体前方。

王俊毅仍然继续挥动了两下拳头,然后把布停留在了身体前方。

宋凯朝着老师大喊:“老师,他耍赖皮!”

王俊毅说:“我没有耍赖皮,我出的布”

宋凯说:“你慢出了!”

王俊毅不说话,在重新开始新一轮游戏后,朝另一个方向走去。

1.幼儿在习得新的游戏方法后,都迫不及待地去尝试,将新玩法加入到原本的游戏中。

2.在游戏过程中,部分幼儿对“剪刀石头布”的规则了解的比较模糊,容易出现“慢出”或“手势不清楚”等问题。

在观察幼儿多次游戏的过程中,将横向与纵向观察相结合,便于我们老师汇总数据,分析整理,思考策略。

对同一时间、同一场景、不同的幼儿进行观察(横向观察),能发现幼儿在某方面的整体水平,幼儿之间兴趣或能力的异同点。便于我们老师汇总数据,分析整理,思考策略。

对不同时间、同一场景、同一幼儿进行观察(纵向观察),对某一个或某一组幼儿的发展情况进行追踪,能使教师对该(组)幼儿的发展情况有更清晰的了解,从而更准确地分析幼儿,提出的策略也更具针对性。

三、有效支持

在大班户外戏剧游戏《贪吃动物大PK》的游戏前期,幼儿扮演的动物造型单一、比较简单,教师在观察到这一现象后,及时采取了相关措施,及时支持幼儿的游戏:

1.在区域游戏中,用相机及时捕捉孩子扮演的不同青蛙造型,并在游戏评价环节,请孩子分享自己扮演的青蛙造型。

2.通过小组团讨、谈话活动等方式,了解孩子对动物的认识情况。

3.提供与动物相关的图书、图片、视频等材料,引导幼儿用身边的材料拼搭、摆放动物造型,并用肢体动作模仿。

1)本班教师微教研

班级两位教师可以就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及时研讨,从而拓宽教育智慧和行动策略,实现团队的智慧碰撞。

2)材料环境的调整

观察过后,调整材料的投放和环境的创设,满足幼儿能力、兴趣、个体差异的需要。

3)活动后幼儿之间的分享交流

把孩子的经验实现个体到群体的分享,同时将问题和其他孩子一起讨论,为孩子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架。

四、互通延展

1)作为班级故事在班内分享

可以还原现场,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同时基于观察的分享交流也是幼儿经验分享的机会。

2)班级之间、年级组内、乃至全园区范围互相交流和研讨的内容。

借助鲜活的观察案例素材,开展有图有真相的教研活动,这样的教研方式更具时效性和针对性。

3)作为家园沟通的素材

使家长感受到观察儿童的价值所在,让孩子的成长信息看得见,也可以作为家长会上便于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内容。

教育部出台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指出:“教师在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中应当具有观察幼儿的能力,能根据幼儿的表现和需要,调整活动,给予适宜的指导”,“有效运用观察、谈话、家园联系、作品分析等多种方法,客观地、全面地了解和评价幼儿。

实施教育,观察先行。我们的教育始于观察,却不能仅仅停留在观察本身,后续的跟进支持也是我们教师必须研习的一门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