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鸣凰实验幼儿园
生态课题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鸣凰实验幼儿园 > 课题列表 > 教育科研 > 生态课题 > 基于“儿童立场”的幼儿园园本教研的实践研究 > 文件材料

基于“儿童立场”园本教研课题组中期评估报告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wjmhsyyey  发布时间:2019-12-24  浏览次数:

基于“儿童立场”的幼儿园园本教研实践研究

(中期研究报告)

常州市武进区鸣凰实验幼儿园课题组

 

本课题于20186月设计立项,20189月被批准为市级备案课题。

一、课题概况

(一)研究背景与价值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最终目的是创造高质量的幼儿教育,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而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则取决于高素质的教师。

基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颁布和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的推进。引领幼儿园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游戏观、课程观。幼儿教师要秉持“以幼儿为本”的基本理念,即:“尊重幼儿权益,以幼儿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幼儿的主动性;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保教活动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只有从根本转变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的惯性思维和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才能从根本上转变理念,从而改变行为,去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提升幼儿园的保教质量。

园本教研是幼儿园提升保教质量的重要途径。园本教研的目的在于真实地解决幼儿园保教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最终落脚点在于幼儿的发展。在以往的教研活动中,我们更多的从教师的层面出发,关注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教师对活动的把控及组织的有序性。其实教师应该何时使用这样的策略,以及为什么要使用这样的策略背后是存在价值判断的,这样的价值判断来源于幼儿的需要。我们需要理清幼儿真实的内在的需求,解读孩子,再做出相应的回应因此在教研的过程中成人视角必须要转向儿童视角,聚焦儿童。通过关注儿童,尝试站在“儿童”视角,引导教师开展基于游戏现场的儿童行为观察和案例背景下的真实研究,使教研工作从研究教师如何教转向研究幼儿如何学,从集体教学现场转向幼儿日常及游戏现场,从研究教学内容转向幼儿游戏、生活中发生的学习,从研究教师的教学策略转向研究如何为幼儿游戏提供适宜的空间、环境和材料。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梳理园本教研过程中基于儿童视角的典型性教研案例。

(2)通过研究,寻找一套基于儿童视角的园本教研的策略与途径。

(3)通过研究,转变教师的儿童观、教育观,促进教师队伍建设与加快幼儿园长效发展。

研究内容:

1)基于“儿童立场”的园本教研组织与管理原则的研究。如遵循“儿童利益优先原则”,则要去除原来“表演式”“精英式”的课堂教学研究,这些教研只有班级的部分孩子受益,教师教研时针对性也不强。通过研究,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确定本园园本教研的出发点和原则性,让每个孩子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让每个孩子受益。

2)基于“儿童立场”的园本教研内容的研究。幼儿的一日活动皆为课程、皆能促进他们的发展,但教师的组织与实施仍存在问题,如干预过多、自主性不够、忽略生活的价值、研究游戏少等,这些都是教研的内容。要着眼于游戏中、课程中、生活中幼儿的表现、发展和需求,重点研究来自于幼儿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真实场景的教研内容。

3)基于“儿童立场”的园本教研组织策略的研究。孩子天生爱玩、好动、有较大的个体差异,不能用统一的尺子去衡量孩子的发展。园本教研应该改变原先固定的、集中的、泛泛而谈的形式,而要依托有效的观察来开展教研,及时捕捉孩子学习与发展中的“精彩瞬间”即时教研、小范围教研,教研形式要趋于灵活、随机、弹性、自主。

研究重点:

1)教师“站在儿童视角,聚焦儿童”的理念转变。

2)基于观察的连续性专题园本教研的研究。

3)基于游戏现场的儿童行为观察和案例背景下的真实研究。

4)以教师身边发生的教育故事为源,寻找可以促发教师成长的点。

(三)研究过程与措施

研究过程:

本课题计划三年时间完成,分为三个阶段展开。

第一阶段:规划与设计课题方案。

第二阶段:实践实施阶段

1.文献研究阶段2.开展实践研究活动

第三阶段:总结评议分析过程资料,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形成完善的文本材料,申请有关部门进行专业鉴定,并在本区推广。

推进措施:

1)文献研究,撰写文献综述。

2)观察研究,客观记录、描述幼儿,以案例实录形式分析真实性记录与解释性记录。

3)行动研究,开展各种形式的基于“儿童视角”的园本教研活动。

4)案例研究,通过现场式教研活动,进行案例分析研究,积累研究案例。

5)经验总结,在研究过程中边反思、边总结经验,不断调整研究策略。

二、研究进展和初步成果

(一)基于课题学习寻找理论支撑

理论学习始终贯穿研究的整个过程。研究者舒尔曼指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关于教学方法、关于儿童和关于教学内容的知识”,这三者的交叉部分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最为核心的内容:读懂儿童。能否“读懂儿童”决定着教师实施教育的质量,决定着儿童能够在与教师相处的过程中获得什么。杜威提出了“儿童中心”的论点。瑞吉欧的教育者认为,对于儿童的正确理解是一切教育得以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我们要去认识、去研究儿童,并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形成了自己对儿童、对学习、对教育的认识。“读懂儿童”是儿童视角的具体化,是促进儿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基于此,我们认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了《儿童立场》《幼儿园创造性课程》《向瑞吉欧学什么》《园本教研—让幼儿研究更深一层》等书籍资料,帮助教师理解什么是“基于儿童立场”的园本教研,并通过收集了大量的学习资料撰写了课题的文献综述,寻找理论支撑,有效促进课题的顺利研究。

(二)聚焦儿童转变园本教研视角

“基于儿童立场”的园本教研中,我们以“现场教研”为平台,推进教师“读懂儿童”能力的提升。我们在幼儿区域游戏、生活活动、集体教学等活动中,和教师一起观察和倾听儿童,关注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教师实地观察记录幼儿的言行、材料的投放、教师的指导情况等。观察活动结束后,教研组的老师对观察到的内容进行描述、分析,直观的案例能使教师更加的接受理解,在共同的交流和反思中促进教师解读儿童能力的提高,从而进一步优化幼儿的一日生活和学习。

在区域游戏活动中,我们观摩了小班的晨间器械运动,观察了投掷区、平衡区、跨跳区和钻爬区幼儿的运动现场,通过观察了解幼儿喜欢什么样的运动器材,运动技能发展的情况如何,材料是否需要进一步推进,教师指导情况如何等等。在教研组讨论的时候,老师把自己观察到的幼儿情况进行详细的描述,大家各抒己见,深度解读出幼儿的兴趣、意图和需求。在此基础上对晨间器械运动作出一些调整,投掷区投掷的距离加长;平衡区设置起点和终点,鼓励幼儿一轮游戏结束后放好器械再选择新器械;钻爬区要丰富钻爬的器材;跨跳区要提高部分游戏的难度,游戏增加挑战性。根据教研组给的建议,小班组及时做出调整后,我们又及时开展了第二次教研组活动,这一次教师们观察后发现,部分幼儿频繁更换运动区,运动时间较短,就放弃运动,幼儿的运动量不够。针对这个问题教研组给出了运动后增加交流环节、增加运动记录表和运动手环的策略,小班组在调整后发现这样的改变,让幼儿对自己每天的运动有了运动目标和计划,提高了幼儿的运动兴趣,增强了幼儿的运动能力。

与我们以往开展的教研活动不同,现在儿童视角下的园本教研,强调的是对教研现场分析和评价时所出现的不同观点之间的“对话”,引发的是在真实教育情景中对儿童、对教育的思考;这样的教研活动,教师们因为有话可说而始终处于积极的建构状态,他们所得到是属于自己对儿童来自实践的的知识建构。这样的教研,也使得教师们转变视角,去真正关注儿童,知道懂得尊重和欣赏儿童,理解儿童的所有行为,并对他们行为发生的可能原因、目的和发展价值进行思考。知道关注儿童的学习,知道要从儿童的发展需要出发,通过创设和提供适宜的环境、材料,支持和指导来促进儿童的学习和发展。

(三) 教研现场练就观察评鉴慧眼

1)学其理:运用《指南》观察幼儿现状

《指南》指出:“正确领会和理解《指南》的理念和要求,熟知3-6岁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行为表现,是教师最基本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指出:“掌握观察、谈话、记录等了解幼儿的基本方法和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实施《指南》时应把握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等。在课程游戏化改革的推动下,教师要学会在活动前,分析幼儿已有经验,运用《指南》观察幼儿的现状。在系统的科学理论依据下,教师学会对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种行为进行科学的分析评价,从中看到幼儿发展的内在需要和潜在能力,为幼儿提供科学合理的支持策略,知道什么时候介入幼儿的活动中,如何介入,什么方式介入,如何为幼儿提供“支架”……教师观察后的指导行为产生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在开展基于《指南》背景下儿童自主学习的园本教研活动中,教师理解了观察的系统理论知识,能准确区分了活动中教师“看”与“观察”的不同之处。

 

 

 

 

 

 

 

 

 

 

 

 

 

 

 

 

 

 

 

 

 

 

 


观察

词义

使视线接触人或物

仔细察看事物或现象

区别

观察并不是随意地用眼睛来看,而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地察看(有幼儿教育心理学等专业知识的支持)

  

   2)用其法:教师反思教育实践问题

教师明确观察幼儿的程序,获取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的真实表现。在园本教研中采用案例剖析的方式,以问题为中心、用观察“搬走”教研的难题。课题组设计了教学、游戏、生活等多种观察记录表,记录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具体行为表现,让幼儿的行为看得见,再反思教育的各环节,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如:幼儿原有经验是什么?我为什么要观察这些内容?针对这些内容,思考:“我该挑选哪种观察记录方式较为适宜?如何记录更客观?调整哪种策略能支持幼儿的主动学习?再讨论幼儿学习的困难到底在哪里,如:是不是幼儿的游戏时间不足造成游戏水平不高?我投放的材料难以满足幼儿的兴趣吗?幼儿没有想到更好的解决办法时该怎么办?”然后,提出调整环境与指导方法,拓展幼儿的经验,如:为幼儿提供新环境和材料,以此来挑战幼儿的潜能,帮助幼儿超越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而向“目标”方向学习与发展,从而促进幼儿进步。

幼儿观察记录表

观察时间


观察对象


观察人


观察目标

观察实录

幼儿原

有经验

全面、客观地分析幼儿的表现

反思教育环节

调整环境与指导方法

活动中幼儿的行为表现

指南中对应的子领域、目标和典型行为表现

幼儿发展优势

幼儿学习的困难







幼儿生活活动情况观察记录表

时 间


班  级


指导教师


被观察者情况:(姓名、性别、年龄)

观察目的:

 

观察实录:

分析与策略:

片段一:


片段二:


观察者姓名:            观察地点:

在提升教师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同时,教师持续练就观察能力,开展基于观察的连续性的园本教研活动,增强教研活动的时效性,帮助教师开展日常工作,满足了不同层次需求和发展的意愿等突出问题,教师在掌握观察“应知”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并落实到“应会”中,观察幼儿常态化提升了教师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

(四) 构建园本现场教研的新思路

1)教研活动形式的改变。

大教研活动由原来的教研日改为教研周,那一周全园分为两个教研组,通过观察各班级幼儿的情况制定相应的观摩研究重点,一周内、一月内可持续观摩同一个领域,教研组在一周内可持续对同一个班级进行跟踪教研,多次分析同一班级同一领域中幼儿游戏、生活的情况,并及时提出幼儿相应问题的解决方案。这种基于儿童的持续性现场教研,能关注到真问题、思维有碰撞。在找准了点、问题、需求后,抓过程性研究与经验积累总结,把握教研的针对性,提升教研质量,同时还解决了观摩教师人数太多,影响幼儿游戏的问题,让教研真正的从儿童出发,来自于儿童,解决儿童的问题,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

2)教研活动内容的来源。

  随着课程游戏化项目的不断深入开展,课程游戏化的精神也更新了我们教研组教师的理念。教研活动也是一步一个脚印,围绕课程游戏化的精神不断的在改变。从全园教师集中观摩一节精品课,展开讨论、评课、改课、再上课的模式,逐渐转变为一半课堂教学活动展示一半区域游戏观摩活动。再转变为取消大规模的教学活动的观摩活动变为全部开放班级区域游戏活动。直至现在是根据观察到幼儿一日生活学习中的情况,开展及时教研和连续性教研活动,教研的内容来自于幼儿的学习现场。教研内容来源的转变让“幼儿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更加清晰的植入进教研活动中,打破了传统的太重视集体活动的观念。

  园本教研组的一系列的学习研究活动中,教师的学习能力、观察分析能力有了质的提升;现场教研让我们感受到教研组长教师们畅所欲言的良好研讨氛围;教师在研究中能够把研讨中心聚焦儿童,将专业成长的基点放在儿童身上,关注儿童学习的特点与规律,通过展开广泛讨论与积极思辨提升专业素养。同时教师们积极撰写投稿参与各类案例和论文的评比活动,收获颇丰。

三、存在问题及改进设想

基于“儿童立场”的园本教研课题组随着研究的不断推进,需要深化,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首先要谨防形式化。园本教研实施的灵魂与生命是教研的实际效果,也就是每一个教师积极主动地要参与,并达到实实在在的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关注教师对“课题”的认同感、自我效能感。其次,自上而下,幼儿园、教研组、教师各个层面主动积极地参与是很好的想法,但是责任是需要能力来支持的,实践中如果没有相应的支持,教研组长赋予的权力就会变成负担,而负担最终是不可持续的所以今后我们要更关注教师与教研组长的学习与成长

   1)重视文献学习的重要性。充分利用已有的文献资料继续实施有针对性的课题理论方面的学习与研究。

   2)提升教研组长引领作用。如教研组长能善于从教师发言中捕捉到教师的思维倾向、发展水平与所需的专业支持,并给与适切的支持能善于针对教研结果归纳提炼问题,供教师进一步思考。

   3)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能力。首先帮助新教师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通过假设、验证、再假设、再验证这样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帮助新教师建立对教育的基本理解与深刻认识,即教育是一门复杂的艺术,许多概念与策略都应该辩证地去看待与使用。如,不同的儿童需要不同的教育方法,不能一刀切;顺应与支持、预设与生成、儿童的发展与教师的指导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次,帮助教师进一步理解儿童,加深自己对儿童发展规律、游戏规律、学习规律等的认识。

四、下阶段研究计划

1)加强理论学习,补充理论短板。坚持解读儿童,关注儿童、读懂儿童。充分利用文献材料支持现阶段园本教研的研究。

2)各年龄段的教研组以观察为基础,开展“基于儿童”现场表现的教育研究活动。

3)加强反思研讨,总结研究成效。关注“基于儿童立场”的园本教研活动的有效性,梳理现场教研给幼儿园的发展、教师的成长带来的成效。

4)积累现场案例分析策略的经验和成果。鼓励教师把活动案例、研究心得整理成文稿,形成案例集或论文。

5)资料的及时收集与整理。

2019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