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鸣凰实验幼儿园
陶艺课程基地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鸣凰实验幼儿园 > 课题列表 > 教育科研 > 陶艺课程基地 > 研究论文

教师论文:浅谈陶艺教学中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周晶  发布时间:2013-01-11  浏览次数:

 

摘要:在当今社会,社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越来越重视,创造力被提高到重要的位置。本文介绍了在陶艺教学中,可以通过五种方法来提高幼儿的创造力。让孩子们自由放飞梦想,在实践中体验创造力的神奇和喜悦。
关键词:陶艺教学 创造力 幼儿
当今社会,知识爆炸,信息激增,高科技迅猛发展,学校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现在要把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放在重要地位。
陶艺是一门集动手能力、审美情趣、创造性思维、很强的趣味性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受到广大的孩子们的喜爱。陶艺创作的过程就是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将自己脑中的形象思维变成具体事物的过程。创作过程中孩子们一般都不会受到时空关系的束缚,也不会受到客观情理的限制,孩子们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就进行着创造活动。这时的幼儿能够理解接受与他们生活相关、与他们理解水平相近的语言,并对此特别有兴趣。陶行知曾经说过:“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陶艺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主要分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幼儿认识的兴趣
兴趣是人类带有趋向性的一种心理特征,并和大脑皮层中最大的兴奋中心相联系。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学习的愿望就会在某一特定的情境中发生,而一旦离开了这个特定的情境,孩子的兴趣,或者说学习愿望,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获得技能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复杂认训活动。培养学生兴趣是推动这种复杂的认识活动的重要动力”。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去进行探索。
如何在陶艺教学中培养幼儿的认识兴趣呢?我认为:教师必须首先了解,并热爱着自己所教的学科。更关键的是,教师要真正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职责。这就要求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内容的基础上,合理的安排教学程序,从激发兴趣这一要点除非出发,将幼儿在学习中的被动情绪逐步转化为愉悦、积极、主动的学习情绪。教师要把幼儿当成认识的主体。充分发挥幼儿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以兴趣为方向标,指引幼儿不断创新,从普通人的思维中获得启迪,以达成令人欢欣的创造。例如在大班陶艺活动《哆啦a梦的创想》中,以卡通形象哆啦a梦为原型,衍生创作出一些生活用品和装饰品。在设计这节活动时,我先是以一个哆啦a梦的娃娃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因为孩子们都是喜欢卡通人物的。之后让孩子们回想在哪些地方见过机器猫,引导幼儿将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联系到课堂中来。孩子们很高兴,“唰”地举起了小手。随后又让幼儿欣赏观察了很多图片,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看到的,最后让孩子们自由想象自己想要做的作品。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设置“和谐的情境”,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思考,从而有所发现。
二、营造良好的环境,诱发幼儿的想象
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在教学中,良好的心理环境,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想象,从而进行创造性构思。还是在《哆啦a梦的创想》中,我发现有一个孩子的作品特别突出,他制作了一个哆啦a梦的钢琴,而其他的孩子一般都制作的是杯子,我很奇怪他为什么有这样的创意,于是我问他:“你是怎么想到要做钢琴的啊?”他说:“我是在教室的墙上看到有钢琴,才想到可以做机器猫钢琴的。”于是我又回到上课的教室,发现在教室的墙面上画了钢琴的黑白琴键。在我自己都没有发现的情况下,孩子们在无形中已经受到了周围环境的影响,周围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诱发幼儿的想象力,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
三、运用和蔼平等的语言,鼓励幼儿探索求异。
要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要求打破传统教学的条条框框,就要鼓励孩子们大胆地提问,有不懂的就要问为什么?现在,很多课程教学都有一定的模式,幼儿在思考问题时很容易陷入惯性思维。教师应该鼓励幼儿摆脱习惯性认识程序的束缚,去探索问题时要用思维独特性,而教师的提问也要是开放性地提问。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必须是和蔼平等的。学龄期的幼儿在学校对老师特别的依恋,陌生的环境、老师的情绪、语言、行为,都会给幼儿的情绪带来直接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创造行为。在陶艺教学中,假如教师不拘言笑,或者语言干涩缺少幽默,过于严肃,就会让整个活动的氛围越来越紧张,这样会让幼儿的心理产生一种压迫感,使他们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创造能力也得到限制。因此教师的态度要和蔼可亲,语言要平等、幽默、亲切,具有鼓励性。在陶艺教学活动中,我经常是用讨论式的语言和孩子们交流,将他们和自己放在同一高度,用一种平等的姿态和他们对话,不约束幼儿的语言和行为,使他们敢说、敢想、敢做。
四、克服幼儿学习障碍
学习障碍,是指人们对已获得知识的理解和思考问题的习惯性思维,产生一种的心理定势,这样的心理定势对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开展产生了阻碍。
教师在创造教学内容上的安排,如果指导理论能有利于幼儿产生联想,活动的安排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展开,就能克服幼儿学习上的障碍。例如在制作笔筒的时候,我问孩子们:“你们看到的笔筒是什么样的?”很多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看到一般都是圆圆的杯状的笔筒,于是我总结孩子们的发现并做了引导,“原来啊只要是高高的,桶一样的,能够放笔的就可以当做笔筒。那你们觉得还有哪些东西也是可以用来做笔筒的呢?”孩子们马上开始认真思考,随着我的话去努力观察周围的事物,随后就有鞋子笔筒、娃娃笔筒、假山笔筒等等各种各样想法独特的笔筒就出现了。另外对基础差的幼儿,教师要有耐心,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帮他们一把,关键的时候提醒他们,让他们有勇气做下去,用鼓励的语言去和孩子说话,例如“你搓的泥条真不错,要是再细一点就更好了”、“很好,就这样捏下去”、“这个想法真不错”等,慢慢培养他们自信心。最后在平时,可以经常向幼儿提供新素材、新刺激、新观点,让他们多看、多想,以克服思维定势。
五、管理好幼儿的作品,放大成就感和新鲜感。
有些时候,我们只注重的课堂教学的成果,而忽略的课堂后作品的管理。有时候因为一些客观原因,对一些不好的作品我们会又揉掉,一些比较好的作品我们也不能烧制。这样做的结果使孩子们非常失望。孩子们会觉得陶艺活动就是在课堂上无聊的玩泥,更加无法体会到创造与收获所带来的美好感受。没有收获的创造,只会无情地扼杀孩子们向往美好事物的热情。例如在一次陶艺活动中,一个孩子很欣喜地捧着他做好的作品来给我看,她觉得自己的作品不错,可是在我眼里,并不怎么美观,但是我还是给他拍了照片,拍照的时候孩子笑的很高兴。但是最后我便将他的作品揉掉了,我看到他伤心的,有点欲哭无泪的表情。往后的陶艺活动中,这个孩子的表现就很一般,参与活动也没有以前积极了。我的一次错误的举动对孩子的积极性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给孩子们一份惊喜,一份难能可贵的成就感,我想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将孩子们的想象力放大。只有这样,不管是陶艺活动的过程还是陶艺活动的成果都将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当中,然后陶艺教学才会向着更高、更美好的方向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审美观以及创造力都将会得到不断地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小默.浅谈幼儿陶艺教育[J].《陶瓷科学与艺术》,2007年03期。
[2]周汉新 康修机.悟性的开化——论儿童陶艺教育信息[J].《中国陶瓷》,2008年04期。
[3]谢雪敏.浅谈陶艺教学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创造[J].《现代交际:下半月》, 2011年第12期。
(本文获蓝天杯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