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鸣凰实验幼儿园
生态课程研究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鸣凰实验幼儿园 > 课题列表 > 教育科研 > 生态课程研究 > 开发节日课程,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践研究 > 成果资料

幼儿园节日活动开展中的“行”与“思”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唐春燕  发布时间:2018-11-30  浏览次数:

 

幼儿园节日活动开展中的“行”与“思”
武进区鸣凰实验幼儿园 唐春燕
节日活动是一种很特殊的文化资源,既是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又是重要的社会生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强调,要“利用民间游戏、传统节日等,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节日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和巨大的教育价值,是学前教育不可忽视的宝贵资源。开发不同节日的潜在资源,营造节日教育的良好氛围,让节日课程走进孩子们的生活,让我们的孩子亲近自然、接触社会,了解有关节日的风土人情,陶冶孩子互相关爱、热爱自然等良好的社会情感,对促进孩子情感、态度、认知、行为、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一、内在情感中出发,感受节日快乐。
为什么要过节,节日在孩子眼里收获的是什么?——在孩子的眼里更多的是快乐。“节日”本身有情感成分,有了感情就会投入、喜欢。“节日”是生活的,有了生活,就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在节日活动中,我们尽可能地将孩子们处于独立愉快的个体,让他们拥有绝对的自由和空间,只有当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时,才会发自内心的喜悦。蒙特梭利“成长理论”就明确指出幼儿的成长是有规律的,这规律是在生命的开始就已经存在,幼儿个体为了成长,会不断地显露出“内在需要”来,驱使着幼儿主动地去接触事物,以满足成长的目的。
中班的“朋友节”让孩子体验到同伴间交往的快乐;小班的“分享节”让孩子沉浸在喜欢吃的、玩的,喜欢的人整体氛围中;全园的“新年”系列活动让孩子和家长共同感受“喜庆”的年味儿,参与“迎年”的工作,让孩子对新年的感受从心底里萌发……“我的树——植树节”活动也给了我们很多感悟,以往植树节都会带幼儿外出参加植树活动,但树与他们的关系也随着植树活动的结束而淡化,我们也在思考,如何让情感主线贯穿于整个节日活动中。于是抓住植树节和春季特征逐渐明显的重要教育契机,开展了“我的树”系列活动,全园幼儿都积极参与了进来。充分利用孩子们身边的教育资源,引导幼儿关心、照料、观察幼儿园的树木。活动通过认领一棵自己的树、了解她、照顾她、关注她的成长,从爱我身边的树入手,培养幼儿对自然界植物的关爱,对每天生活的幼儿园环境的关注,同时激发幼儿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建立了一个情感归属之地……孩子们自己做认养标记、自己选择一棵树、自己记录“我的树”的变化,在散步、集体活动、离园时都会关注他的这棵树,孩子们学会用自己的眼、用口、用耳 、用各种感官有意识地去感知、去探索、去了解世界……
二、在生活情景中体验,建构节日经验
在生活中感受节日,节日本身就是人的一种实实在在的生活,开展节日活动的目的应在于丰富和拓展孩子活动的机会,提升、整理孩子个体的、零散的经验。为此在节日主题课程中我们几乎删掉了所有空洞的讲述,就是力图传递这样一种观念:节日就是生活中的某个日子,日子是靠自己在其中过,而不只是置身事外地看和说。孩子是被包含其中的、有价值的人,需要的是实实在在、有质量的生活,是作为主人公亲历亲为的实践和参与。
怎样让节日活动与儿童生活相融合呢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环境、行为和人种变量交互作用决定的,人类许多复杂的行为都是通过观察性学习获得的,学习者无须事事通过亲身接受外来的强化进行学习。节日为儿童提供了一个真实的社会大环境,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儿童积累了多样化的经验,当一群具有共同经验的幼儿接触一个节日主题活动时,这些相关经验有助于他们感受、提问、理解、表现表达。怎样让该节日活动成为幼儿“自己的节日”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以幼儿自己的方式获得这些经验,教师帮助幼儿理解和延续这些共同经验,建构新经验
活动中老师们也惊讶地感受到孩子们的团队精神、相互协作、部分孩子的组织能力在不断提高。当孩子们自主报名后,意识到其中一项是小组赛,主动积极利用晨间、午锻时间练习,都想自己的组获胜。也自然产生出了一两位领头人,主动督促小组成员练习,还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同伴。运动会那天,孩子们不仅关注自己和小组的成绩还关注到同伴组的比赛,时而为他们加油,时而对比赛监督,时而相互分析:“我们组如果接力赛赢了,就能超过他们了!”而这些能力并非教师的“教”,而是幼儿在真实的场景下“学”到的。在节日活动中,我们也注意突出让幼儿在活动中通过自己的组织、自己的选择、自己带的材料、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游戏、自己表现表达来“主宰”自己的节日。
三、家园活动中融合,体验节日文化
以往,春节都是孩子在家和父母共同度过的,孩子对春节的了解也仅限于“有好吃的”“我们出去玩了”“放鞭炮的”“拿压岁钱了”。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有着许多传统的民俗、过节方式。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的孩子对中国文化、传统习俗知之甚少。
我园在放假前,不同年级组找准切入点开展了“春节”活动。大班突出“年与我”的关系,除了“春节民俗风”系列活动外,还开展了“我们班的一年”(全班回忆这一年中班级重大事件)“我的新年历”(策划新年中我的愿望和计划),寒假里“我与妈妈办年货” “压岁钱大讨论”等活动也引起了孩子、家长们的关注。中班通过在参与“年”的过程中感受节日气氛,如:“我也来扫尘”“民间年画欣赏”“饺子宴”等系列活动。小班则通过幼儿在全园的“年味”中感受浓浓节日气氛,参观了哥哥姐姐布置得新年环境、看了他们扫尘的录像,还品尝了大班哥哥姐姐的饺子宴,学说一句春节嘱咐的话……让孩子们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让年俗活动延续到寒假,延续到每个家庭……
当研究进行到此,我们回头再看时,尤其深刻地感悟到:再刻意的追求、再完美的设计,归根结底都是次要的。有些东西要想在孩子心中植根,关键不是要“加强”,不是在某个时期某个场景下的强化,而是要“共生”,要使它与生命同步,成为朝夕与共、血肉相连的生活。
在节日课程中,为儿童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和外部环境提供表现自己的长处和获得成功感的机会,教师则是以尊重的态度、适时的指导、最大的耐性、最多的鼓励为教育手段始终把孩子作为活动的主体,学会欣赏孩子的成长,观察并分享每一周、每一月出现的发展新事物,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和需要,孩子们参与到节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中,在一个宽松、公平、多元的环境中,大胆表现和自主发展成为了节日活动中的真正的小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