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鸣凰实验幼儿园
生态课程研究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鸣凰实验幼儿园 > 课题列表 > 教育科研 > 生态课程研究 > 开发节日课程,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践研究 > 文献资料

节日课题文献学习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范秀珠  发布时间:2018-12-21  浏览次数:

 文献研究情况记载

阅读材料

陈鹤琴活教育

阅读人

范秀珠

阅读时间

2018.8-2018.12

书籍内容摘要:

陈鹤琴先生“活教育”思想

目的论:陈鹤琴指出,“活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他从“做人”开始,把教育目的划分为依次递进的三个层次。“做人”是“活教育”最为一般意义的目的。如何建立起完美的人际关系,借以参与生活,控制自然,改进社会,追求个人及人类的幸福便是一个做人的问题。所以活教育提倡学习如何做人,如何求社会进步、人类发展。第二层次“做中国人”就是要培养每一个国民,使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爱国主义品质,这体现了教育目的民族性。陈鹤琴最后把教育目的归结到“做现代中国人”上。他认为这样的人应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条件:要有健全的身体,要有建设的能力,要有创造的能力,要能够合作,要有服务精神。  

课程论:陈鹤琴认为,传统教育的课程内容是固定的,教材是呆板的,先生只是一节一节课地上,学生只是一节课一节课地学。这样的读书只能造就“书呆子”。鉴于传统教育的严重弊端,唯有提倡“活教育”,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寻找“活教材”。 陈鹤琴所谓的“活教材”是指取自大自然、大社会的直接的书,即让儿童在与自然和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和知识。“活教育”的课程论并不摒弃书本,只是强调历 来为教育所忽视的活生生的自然和社会,而书本知识则应是现实世界的写照,应能在自然和社会中得到印证,并能够反映儿童的身心特点和生活特点。 他把活教育的内容具体化为“五指活动”。即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和文学活动,其目的是培养儿童理想的生活。  

方法论:陈鹤琴指出,活教育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是“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 。他认为“做”是学生学习的基 础,因此也是“活教育”方法论的出发点。陈鹤琴在强调做的同时,还强调思维的作用。他把活教育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步骤:一是实验与观察;二是阅读与参考;三是发表与创作;四是批评与研讨。这四个步骤是教学过程的一般程序,不是机械的、割裂的,它们同样体现了以“做”为基础的学生主动学习。    

教学原则:陈鹤琴提出了十七条教学原则,即:1.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2.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3.你要儿童怎样做,你应当教儿童怎样学;4.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5.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6.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7.比较教学法;8.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9.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10.替代教学法;11.注意环境,利用环境;12.分组学习,共同研究;13.教学游戏化;14.教学故事化;15.教师教教师;16.儿童教儿童;17.精密观察。这突出了以儿童为学习主体的思想及一个“活”字,一个“做”字,使儿童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

阅读心得:

根据陈鹤琴先生“活教育”思想理论,和幼儿对节日的向往,我们构建了节日方面的课程。让孩子从大自然、大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和知识。

以下是我实施的方向。

一、 确定节日的核心意蕴。 

结合节日的整体基调,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需要相结合,我们开展了端午节课程,最典型的活动是:挂五端、吃粽子、赛龙舟、佩香囊,提炼的核心意蕴可以为:强身防病、弘扬爱国、增进亲情、团结向上。

二、 围绕核心意蕴,选择活动内容。

我们从幼儿需要、兴趣出发,结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关注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全部活动应该自节日内涵“取意”,以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创意”。利用节日的典型习俗(活动),由幼儿的视角层层展现不同活动中对于核心意蕴的理解。   

三、 设计多样的活动形式 

在“端午节”的课程中,关于粽子的活动我们是这样设计的:小班开展《好吃的粽子》的活动,让幼儿参观大班亲子活动包裹粽子的现场,认识粽叶,知道粽子是怎样做出来的。午点时品尝粽子,闻闻粽子的味道,说说粽子的形状、大小,看看里面是什么馅的,尝尝是什么味道。  

四、 注重区角的渗透延伸。

在端午节课程中,老师有意识地将包粽子、做豆糕等加入到点心店游戏中,让幼儿用彩泥做粽子、印制绿豆糕;还在娃娃家中增添虎衣、虎帽、小肚兜等材料让幼儿给娃娃打扮。

在美工区,我们根据端午节里有佩香囊、吃咸鸭蛋、挂彩粽等风俗习惯,在美工区里投放了海绵纸、卡纸、彩色纸、彩色丝线、鸭蛋壳、水粉颜料等素材。让幼儿用两块海绵纸订住中间填报纸的方法制作各式香包,并在香包上进行装饰。用多种水粉颜料在鸭蛋壳上装点各种图案做成彩蛋,再用彩色毛线编一个鸭蛋网将彩蛋装在网中,最后还可将香包和彩蛋等一起制成漂亮的挂饰装扮教室,让幼儿获得成功的喜悦和自豪。 

五、利用多元的教育资源。 

1.幼儿园课程环境的创设。课程环境包括墙面布置、活动材料的空间布置和游戏、活动区域和活动室的创设等,此处重点探讨视觉环境的创设。在端午节来临之际,我们在走廊上悬挂自制的各式彩粽、龙舟;在班级门口插上艾草、挂出粽子;在班内课程展示墙内展示幼儿收集的有关端午节习俗的实物或图片等,还利用一日活动中过渡环节向幼儿播放有关端午来源的故事动画,观看龙舟比赛的场景等,尽可能地为幼儿营造一种浓浓的节日氛围,让幼儿身处其中自然而然地感受熏陶。

2.家长资源的开发利用。在节日课程活动中我们重视家园合作,调动幼儿家庭中一切可能的人力、物力资源,促进活动的有效开展。我们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家长园地、幼儿园网站等形式向家长介绍课程活动开展的意义、近期准备开展的活动、需要家长配合的事项等,还有意识地引导家长参与活动开展的全过程,从资料的收集、材料的提供到亲子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家长的大力支持。在课程活动结束后我们及时发放“课程活动反馈表”,虚心听取家长对活动的评价或建议,积累经验,认真反思,不断改进课程活动。

3.社区资源的开发利用。陈鹤琴先生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我们教师主动走进社区,向群众了解当地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带领幼儿参观大润发超市的粽子展览;还有效地借助新闻媒体对幼儿园组织的相关活动进行报导,扩大影响力。“成长无法代替,发展必须主动”。教师、家长和社会都是幼儿成长的引导者、发展的领路人,幼儿本人才是成长的主人、发展的主体。幼儿的主体性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形成,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发展。这也正是我们构建节日课程活动的最终目标。节日课程活动不仅让我们教师重温了节日的浓浓情意,更让幼儿从小就体验到了节日的风俗人情,并在参与实践操作中多方面能力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