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鸣凰实验幼儿园
生态课程研究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鸣凰实验幼儿园 > 课题列表 > 教育科研 > 生态课程研究 > 成果展示

[专题总结]《大二班班本课程——骑行运动》(陈露 马静)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陈露  发布时间:2018-12-25  浏览次数:

 我的骑行故事

——《大家来运动课程故事

武进区鸣凰实验幼儿园 花园园    陈露  马静

课程来源

《大家来运动》班本课程如期开展,经过前期我们的谈话活动我最喜欢的运动项目》,大家畅所欲言,当汪浩宇说:“我每天晚上都和我爸爸一起在小区里骑自行车”,这一句话立刻引起大家的共鸣:“我也是”“我也有自行车”“我星期天还玩了扭扭车”······由此大家选举出属于大二班的骑行类运动项目。

户外活动时,自由组合的骑行小队出发了,短短十分钟之后,孩子们发现他们遇到问题了······

课程目标

1.能借助各种材料进行活动,主动发起活动或在活动中出主意,想办法。尝试新的内容和玩法,获得身体运动的经验。

2.理解规则的意义,能与同伴协商制订游戏和活动规则。

3.能在斜坡和有一定间隔的物体上较平稳地骑行。

4.对危险的事情能及时做出反应,能控制自己的动作和行为,学习保护自己,积累自理生活的经验,体验健康安全运动的重要。

5.能自己动手动脑寻找问题的答案,并在对探索中有所发现时感到兴奋和满足。

游戏推进一:骑行——路与标识

在经历第一次自由骑行之后,我们回到教室。孩子们稍作休息后自行拿取运动故事本记录起户外活动的经历。记录完之后,孩子们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想法:

陈茉:我和翟苏景一起玩的滑板车,我带她了,滑都滑不动。

庄璐羽:我今天和王德雪撞车了。

冉文博:我和刁宇浩比赛骑车了,我们速度都很快。

王梓凡:我们也比赛了,但是太快了,我摔跤了。

哦,原来今天遇到这么多问题呀!那该怎么办呢?在一片讨论声中,王梓凡和王紫郓总结出两点:第一,我们的场地上没有车道,所有的车乱开开的,所以会撞。第二,周围没有交通标识,造成速度太快容易摔跤。

于是,我们决定分成两组,设计标识和设计车道。为我们的骑行做好准备工作。两组由组长带队,他们在操场、教室、走廊等地方寻找他们需要的材料。车道组寻来了:平衡木、爬梯、牛奶罐、轮胎。标识组寻来了:纸筒、树枝、积木。材料到位了,设计师们就开工了。

第一次合作:车道组用平衡木、爬梯和轮胎组成了直行的三个车道。轮胎刚开始的竖着放的,他们发现容易滚动,容易倒。老师问还有什么其他摆放方法吗?孩子们立刻把轮胎倒下来。标识组用纸筒和树枝进行设计,他们在材料上作画,画完发现大多数孩子都是画的红绿灯标记。组合之后的第一次骑行活动开始了,孩子们骑完一个来回就开始抱怨:

郦梓涵:我还是摔跤了。

王梓凡:好像车道太短了,还没骑一段就没了。

陈雅泽:我们的标识好像太小了,放在路上看不见。

刁宇浩:我设计了拐弯的标志都没用上。

第二次合作:两组队员相互交流讨论之后,车道组把材料移到了操场上,场地更大了,材料不够了,他们搬出了晨间器械中的梅花桩,运送过来更多的轮胎,这次车道不再是简单的直行了,有拐弯,有十字路口。标识组又去二楼寻找大一些的建构积木,这次他们把标志画得大了些,并且贴在了路上,积木上。再次组合之后,孩子们累并快乐着出发了。

张茗倩:骑车骑到后来路小了,不能快快通过。

王德雪:红绿灯不变颜色,我们不知道到底骑还是停。

第三次合作:车道组的小伙伴们拓宽了道路,标识组提出来需要一个交通警察来出示红绿灯,并提出,标识还需要更大更明显。两组队员协调好之后我们进行了第三次组合和调整。这次完美的结合让孩子们的欢笑声和自行车的铃声,滑板车扭扭车的轮子滚动声在活动场回荡了很久很久·······

 

游戏推进二:骑迹——斜坡与障碍

经过一段时间孩子们的骑行,孩子们井然有序地进行着游戏,三种车型在孩子们自主的调整下进行着交换玩,但是显然简单的道路已经不能满足大班幼儿了。我们还可以这么玩呢?讨论又一次在各个小组中蔓延开来······

苏圣杰:我们可以进行一场骑行比赛。

孙家琪:我们可以让一部分小朋友扮演行人通过斑马线,过马路。我们骑车的人会遵守交通规则的。

汪浩宇:我们要设计一些桥。

王文博:我们需要一个停车场。

杨雨晗:可以造许多房子,车就可以在房子和路边穿来穿去。

多么丰富的想象啊,说干就干!根据孩子们自己的分工他们分成两组, 并且选出了队长。由队长带领着再一次寻找材料开始了。

第一次尝试:车道组有了前期经验,孩子们有秩序的进行建构。重点讲讲另一组在设计桥梁的时候选择了高架子做基础,然后把长木板往上放,造好之后,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发现好像哪里不对,汪浩宇说:“太高了,车子上不去的”。第一次尝试以失败告终。

第二次尝试:有了第一次经验,这次郦梓涵和吴思材左右看了看,两人朝轮胎飞奔过去,滚过来一个轮胎,然后把板子架上去。看起来高度下调了很多,孩子们也感到很满意,纷纷说:“这样可以了”。陈老师说,谁去尝试一下?聂海涛自告奋勇取来了自行车,上桥的时候用力蹬,前轮刚到轮胎就卡住了,人差点摔下来。张茗倩说:“上面不平,骑不过去!”桥彻底陷入困惑中。老师说:“我们需要的桥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杨嘉辰说:“需要矮一点的东西。”陈千懿说:“需要上去之后有平平的路可以开。”“嗯,总结的不错。让我们再去找一找,哪些地方更适合造桥,造斜坡呢?”孩子们三三两两分散开。

第三次尝试:“老师,老师,你看这里可以吗?”田玉萱指着进入大厅的一个平台大声的喊着。陈老师说,咱们设计组的成员们可以一起去试试啊。然后小朋友们去搬木头的搬木头,搭建的搭建。不一会儿,一块块木板拼起来得小斜坡就呈现在眼前了。陈老师说,找个小朋友去试试好不好?吴思材拿着小车骑上了设计的“小桥”,刚上桥,他说:“老师,搭小桥的木板骑上去就分开了,我怕会摔跤。”“我们用轮胎靠在边上它就不会分开了,轮胎可重了,它卡着小桥,小桥肯定不会分开的。”还没等其他小朋友思考,王文博就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话刚说完,三五成群的就去忙活着搬轮胎了,一共搬了三个,把两座“小桥”固定在了轮胎的中间。“小桥成功啦,成功啦!”小朋友们高兴的跳了起来。

经过三次尝试,小朋友们成功建构出小桥,但是问题又出现了,车道和斜坡并没有连接起来,车道组的小朋友一看见斜坡位置的固定立刻扭转车道的方向通往斜坡。紧接着障碍物也逐渐增添到位。

一场比赛即将开始啦!

游戏推进三:骑遇——开启孩子的智能系统

接连两周的户外课程,孩子们的热情依旧不减,然而遇上了下雨天,急坏了这群小骑手们。于是他们偷偷地讨论“下雨天怎么玩车呀?”“教室里可以玩吗?”孩子有需求,老师就要提供条件。我们在室内可以怎么开展课程活动呢?既然室内空间不够真车骑行,那我们就和模型一起变小吧!孩子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模型,他们说模型也得和户外的停车场一样,于是,有了柜子停车场,有了车牌,吴培羽说,“我们还要做几个车库,我爸爸的车就停在车库里的”。刚开始他们从材料箱里找来了薯片桶、饼干盒;建构的一次性纸杯盖住;当我偷偷在材料箱里放入透明杯子时,他们就像发现宝贝一样,替换了纸杯。不仅如此,模型也有了行驶的墙面,孩子们自己设计标识,贴在各个路口。孩子们总是想把最美好的回忆记录在他们的运动故事本上,于是各种作品就诞生了。甚至到后续天气转好后,孩子们已经不满足于只画小小的模型,强烈要求画画生活中他们的坐骑。

课程反思:在此次“骑行运动”的活动过程中,孩子们从一开始得自由骑行到发现问题,该如何解决问题之后,孩子们又从第一步自由、自主地寻找幼儿园一切可利用资源再到三五成群地自由结合,这些举动不仅大大提高了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促使幼儿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游戏中,更提高了幼儿能自主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和使用一定的方法验证自己想法的能力。幼儿的自主性、主动性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整个过程中,我们两位老师始终是个观察者,对游戏中发生的状况始终保持先观察再提问最后指导的态度。我们两位老师始终认为:孩子们是游戏的主人,他们虽然是在玩,但却像是在认真地做事。对于幼儿来说,游戏并非是随意玩耍,而是一种“严肃的工作”,我们应该给孩子们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氛围,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去参与活动,体验对活动中自己探索成果的兴奋和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