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常州市武进区鸣凰实验幼儿园

帐号:
密码:
 
文件资料
文献资料
过程资料
成果资料
教师博客分享
 
 
您现在的位置:常州市武进区鸣凰实验幼儿园网站 >> 归档栏目 >> 教育科研 >> 角色游戏 >> 文件资料 >>中期研究报告
 
中期研究报告
发布日期:2016-01-04 09:48:41    点击次数:   作者:陈敏  来源: 本站原创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幼儿园区域游戏设计与组织的研究》
中期研究报告
常州市武进区鸣凰中心幼儿园幼教集团课题组
一、研究背景与目标。
(一)研究背景。
马卡连柯说过:“游戏在儿童生活中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就像活动、工作和服务对成人具有重要意义一样。”《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提出要“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幼儿最喜欢游戏,因为游戏符合幼儿天真的童趣和无忧无虑的天性。多姿多彩的游戏,能够给孩子的心灵插上一对幻想的翅膀,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加深他们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同时,游戏的过程也是幼儿锻炼身体、学习、生活的过程。
目前,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开始重视幼儿园游戏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但是对幼儿游戏的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在实践中存在着“重上课、轻游戏;重教师编制的教学游戏、轻幼儿自发的自由游戏”的现象,这种理论上重视游戏,实践上忽视游戏的现象已经成为幼儿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的“游戏困境”。另外幼儿园教师在游戏教育方面的专业素养普遍不高,对游戏缺少研究,不知道如何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很多教师都认为游戏难于教学,造成游戏组织的不合理、游戏指导的不科学、游戏评价的不全面等问题。
近年来,生态学视野下的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受到我国学前教育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当我们以生态学的视角来关注学前教育时,研究的重点就从关注幼儿个体的发展到关注幼儿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以及相互作用发生迁移。教育的生态环境、生态结构、生态功能、基本原理等能引领幼儿园区域游戏的设计与组织,能以一种更为整体的、联系的观点来深入剖析幼儿园游戏,可以帮助我们从一个不同的角度来审视幼儿园游戏是否适宜幼儿的发展,为营造更为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幼儿园游戏环境提供指导。
我园多年来坚持以 “走向生态的幼儿教育”为办园理念,孜孜追求生态式的幼儿教育。对于区域游戏的研究我园也坚持了多年,每学期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每学期进行区域游戏情况调研,对本园游戏情况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因此,针对我园的教育教学实际,提出了《教育生态学视野下幼儿园区域游戏设计与组织的研究》这一研究课题。此课题的开展将对我园具有极大的价值,它能充分发挥教师积极创新的能力,也将填补以往游戏研究中的一些空白。
(二)研究目标。
1.在教育生态学基本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幼儿区域游戏的设计、组织与指导,探索出一套着眼于幼儿发展的、体现教育生态学基本理念的区域游戏设计与组织策略。
2.在教育生态学基本理论的指导下,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及本园实际情况,研究开发出一套区域游戏内容,形成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游戏方案。
3.通过研究和实践,推进本园保教水平的提高;提高教师观察、分析、指导幼儿区域游戏的能力;提高幼儿认知能力、创造力、动手能力等,促使幼儿身心愉悦、和谐发展。
二、前期研究工作。
1.做好了课题的组织管理工作。(1)专家论证、骨干教师讨论。在课题申报前,我园邀请省幼教特教研究所张晖老师、武进区教科室徐主任对该课题进行了指导,并且组织幼儿园的科研骨干教师对课题研究目标、内容等进行了多次的研讨,最终形成课题申报方案上报,并于2013年11月批准为江苏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课题。(2)组建课题组。课题申报后随即成立了以庄新宇园长为组长、陈敏副园长为副组长、三十多位骨干教师组成的课题组。在此基础上,确定了陈敏、杨唯、唐静、徐小欢、赵宁等老师为课题核心组成员,建立了小中大三个年龄段的课题研究小组、研究实验班。(3)建立该课题的专题网站,对网站资料进行归类,教师按要求上传游戏研究材料。
2.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学习活动。我们要求课题组成员每月1-2次理论学习,围绕教育生态学、幼儿园区域游戏等内容展开学习,并且认真撰写《课题文献研究记录表》,借鉴先进理论,指导实际工作。每周一组织教师观看名师科技网络“活动区视频”,学习他人做法、反思自己的游戏实践。开展各级组游戏观摩研讨活动,对班级游戏情况进行分析诊断。还通过幼儿园游戏视频科学分析幼儿在游戏中的兴趣和发展情况,找寻课题研究方向等。
3.初步进行了区域游戏设计的研究。(1)区域游戏设置的设计。主要研究区域游戏的内容、空间、时间的设计。在生态式区域游戏设置时,教师根据需要随时连通或分散各个区域,并根据具体情况对区域空间的布置进行适当调整。只要有需要,教师完全可以把区域活动的空间扩展到活动室中央,延伸到活动室的任何一个角落,甚至延伸到活动室外的走廊等室外空间中。当然,教师也可以缩小甚至取消某一区域。这样,幼儿根据需要可以互串区域,这种幼儿间的互动可以引发、促进区域之间的互动。(2)区域游戏方案的设计。2014年上半年老师通过撰写区域游戏月推进计划表进行区域游戏方案的制定。下半年,在游戏逐步研究推进的基础上,核心组老师通过反复修改、论证,设计了《武进区鸣凰中心幼儿园班级游戏活动方案》,进一步细化目标、清晰呈现材料投放、游戏流程等,游戏流程的设计形成幼儿自主规划、自由游戏、回顾评价三大板块。(3)区域游戏材料的设计。游戏材料是游戏的有力支撑,它既是游戏的物质支柱,同时对游戏的性质、内容等产生影响。我们对游戏材料投放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将高结构材料、低结构材料的综合运用,尤其注重自制低结构材料、辅助性材料、替代性材料、废旧材料在游戏中的使用,这样孩子能充分与材料进行互动,发挥了材料的作用。
4.进行了区域游戏组织的研究。2015年起,主要开始对区域游戏的组织进行研究,分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是游戏过程中教师指导策略的研究。从游戏前、游戏中、游戏后教师指导要点进行研讨,尤其关注教师观察记录的撰写,通过观察记录了解幼儿游戏情况、发展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其次是对幼儿区域游戏的评价的研究。从评价的时间、评价的内容、评价方式的变革几方面逐一进行。
5.依托庄新宇游戏名师工作室平台进行互助性、协作性研究。课题组负责人庄新宇老师为常州市特级后备人才、武进区首届名教师,2013年初成立武进区庄新宇游戏名师工作室,该工作室除了有名师引领之外,还有一批武进区幼教的骨干力量和武进区部分高品质幼儿园的加入,各幼儿园分别以一种区域游戏为研究重点,并以子课题的形式申报为市区级课题,如滆湖科技幼儿园——科学区域游戏、机关幼儿园——语言区游戏、马杭中心幼儿园——建构游戏,新城阳光幼儿园——体育区域游戏等,这样研究的力量增强了,从文献研究方法到各区域游戏子课题的设计到现场区域游戏的观摩研讨,工作室成员与课题组成员不断进行着思维的碰撞。前阶段工作室成员已走进郑陆幼儿园、滆湖科技幼儿园、鸣凰中心幼儿园,新城阳光幼儿园开展了多次研究活动,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效果。
三、前期研究成果。
(一)确立了教育生态学视野下幼儿园区域游戏组织与设计的原则。
1.统一性原则。在生态教育环境中,各个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自然、人与社会相互作用,其中,人是一个核心因子。因此,教育生态学视野下幼儿园区域游戏以人为中心,推动个体社会化,为幼儿构建一个人生的生态网。
2.综合性原则。教育生态学视野下幼儿园区域游戏应是综合的。从整体到局部,让幼儿了解、认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一个大致框架,然后再局部对号入座,整体实施。如以“娃娃家”为例,可以发散设计多次相关活动,培养幼儿的整体思维,以一带多,从中心辐射开来,“超市”、“医院”、“理发店”、“小吃店”等等游戏应运而生,从而构建一个内容生态网,从而使幼儿整体地把握事物之间的关系。
3.融合性原则。教育生态学视野下幼儿园区域游戏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人因时而异。紧紧围绕“教育生态学视野下的区域游戏”,在若干个园区分别开展角色游戏、美劳游戏、表演游戏等子课题研究,在幼儿园总课题的引领下,子课题组有分有合,在“生态学区域游戏”的主线贯穿下开展各具特色的区域活动。另外,对不同幼儿也应有所不同,尽量做到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
4.互动性原则。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不是以逻辑性的符号性知识为主要内容,而是通过直接经验来学习。与周围的环境、材料和人员相互作用是幼儿获得经验的主要途径。幼儿园区域游戏是幼儿获得有益经验的活动,是行动的过程,是不断获得经验的过程,也是环境材料不断被利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的不是教师说什么和做什么,而是幼儿说什么和做什么,幼儿获得了什么。
(二)整理了教育生态学视野下幼儿园区域游戏的设计方法、思路。
区域游戏内容设计。从“教师控制”转到了幼儿的“自主计划”,教师让孩子自主规划自己的活动,今天想去哪里玩,和谁玩,玩什么都可以自主选择,玩具自己取放,生活游戏环节的自主进行放大了一日生活对幼儿的教育价值,也体现了对幼儿的生命关怀,真正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人。课程内容定位于幼儿的生活,绘制了幼儿园课程资源地图,以幼儿园为圆心,以幼儿可以步行出行的距离(1-2公里)为半径,全面搜索与幼儿生活经验息息相关的资源,绘制成资源地图,并对每一项资源的教育价值进行深入分析。通过研讨,我们筛选了小中大班的游戏内容,从幼儿生活经验和发展需要出发,结合幼儿园综合活动课程,从生活、语言、科学、艺术、社会等领域选取游戏内容。重点围绕衣食住行几方面开展,如:小班有娃娃家、生活区、美食区等;中班有角色 区、益智区、科学区等;大班有角色 区、建构区、科学区、美工区等。
区域游戏空间的设计。生态式幼儿园区域活动倡导与强调区域活动和其他各活动形式之间的互生互补、共生共荣。在开展区域游戏活动时,让幼儿间既不相互干扰,又能随时进行互动交流。
1.区域空间的相对缩小:以前教室里孩子的桌椅占了教室的很大空间。老师坐在正前方,孩子们整齐地坐在下面,目光指向教师。这是以教师为中心的集体活动形式,注重教师的“教”而非孩子的“学”,整齐划一,拒绝个性。现在取而代之的是满足幼儿个性需求的各种区域,幼儿不再排排坐,而是可以自由地选择到任何一个区域去游戏。
2.区域布局合理化:区域布局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区域活动的有效性,在设置区域的总体布局时,既要考虑美观性,又要考虑动与静的结合、封闭与开放的结合、独立与组合的结合。如,将容易产生干扰的“益智区”,放置在与其他区域不易产生干扰的教室角落;将“图书区”放在安静、采光度较好的窗户边,并形成相对独立的区域,便于幼儿安静地阅读;将能产生互动的区域进行开放式的隔离,组合成既独立又便于互通的一个小整体。合理的布局不仅可以发挥每个区域的重要功能,也会促进相邻区域之间产生积极的互动。如“小厨房”与“餐厅”安排在相邻区域,以方便“小厨房”制作的菜肴提供给“餐厅”小客人享用,同时“小厨房”也可根据“餐厅”小客人所需,加工和制作各种菜肴。将“奶茶制作”、“奶茶店”、“休闲屋”三个区域设置在一块儿,方便三个区域之间的互动操作,这种有意识的整合和布局,促进了各个区域之间的互动。
3.区域隔离通透化:在区域环境的创设中,隔离物的选择对幼儿的活动情况和活动发展同样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通透的隔离物便于幼儿通过视觉接受来自外界的刺激,从而影响着幼儿的活动内容和活动进程。教师采用矮柜、开放式的栅栏和橱柜作为区域之间的隔离物,为幼儿营造一个开放、可变、通透的区域环境,使得幼儿在参与本区域的活动过程中,不断地接受周围区域的活动信息,从而在推进本区域的活动同时引发幼儿走出区域,与周围区域产生积极的交流和互动。如“娃娃家”的“妈妈”看到“书房”的幼儿在看书,会抱着小娃娃进入书屋一起看书,这就促使了两个本来不相干的区域产生了积极、有效的互动,既培养了孩子的交往能力,又促进了幼儿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
4.区域空间动态化:区域的空间分隔应该是动态的,以便教师能够经常变换区域的位置,给幼儿新的刺激,激发幼儿的游戏愿望。教室里的桌子最好轻便小型的,便于幼儿搬动组合。架子、隔板、地面铺设物也要尽可能方便幼儿移动。将室内游戏转移至室外,使室内、外游戏之间可以自由转换。
5.区域范围拓展化:幼儿园的户外活动场地和公共大厅、玩沙池和戏水池是幼儿喜爱的活动场地,教师应有效利用这些空间资源,将区域活动由户内向户外延伸,利用户外、走廊、大厅的空间,创设出各种共享区域。这些共享区域不仅丰富了幼儿的活动内容,提高了材料和空间的利用率,同时也打破了原来班级为单位的区域活动形式,幼儿可以走出班级,与其他班的幼儿产生更多的交流,获得更丰富的体验,使活动具有更深远的意义和更现实的价值。
区域游戏环境、材料设计。区域游戏最大的优势莫过于能为兴趣、能力各异的幼儿提供丰富多变、适于其发展的活动环境。哪怕是平时最不善于交流、沉默寡言的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也可以自信地操作、自主地交往,充分调动其活动的积极主动性,这也是区域游戏深受幼儿喜爱的主要原因。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材料的提供上应注意材料的层次性和动态性,充分发挥活动材料的优势。
1.成品材料的投放:小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喜欢玩平行游戏的年龄特点,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成品材料,如“娃娃家”中的各种玩具菜,玩具小碗,锅子,小床,娃娃等,这样为孩子在游戏时出现的多个爸爸,妈妈等角色时提供了材料的保障,让孩子能够尽情的自主的游戏。
2.半成品材料的投放:《学前游戏论》中关于半成品材料让幼儿自制玩具明确指出:“提供半成品材料让幼儿在特定情境中,自制玩具本身就是一种有效地教育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操作能力,而且可以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和目标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讲,自制玩具与开展游戏是同一教育过程的两个阶段。从教育的角度看,自制玩具就是综合性的教育活动,是开发幼儿潜力的重要途径。在中大班要设一些未成型的材料即非专门化玩具,以满足和激发儿童日益增长的创造性。”中大班教师可以逐步加入一些半成品材料,让孩子自己动手来完成自己需要的材料。如在“美劳区制作蛋糕”游戏中教师可以增加一些用彩纸包装好的盒子及各种形状的泡沫做为蛋糕模型,让幼儿通过使用各种辅助工具来为蛋糕进行装饰。在医院游戏的挂号处中,可以提供未完成的病历卡,让孩子自己完成接下来的制作。在“建筑区”里,幼儿收集了许多瓶瓶罐罐,在搭建时,这些瓶子、罐子就变成了各种大楼和管道,玩起来可带劲了!这些玩具材料的多样性、可变性,满足了幼儿发现、创造和探究的需要,使幼儿能够在活动中自由地对材料进行组合、加工和创新。
3.提供废旧品及自然材料做为孩子的游戏原材料: 在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一些废旧品,在成人眼里可能是垃圾,但是孩子们却对废弃的瓶瓶罐罐或父母要扔进垃圾筒的纸盒、管棒等爱不释手。此时,作为老师就要充分挖掘资源,懂得废物利用,发动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日常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变废为宝。如:卫生纸的纸卷心,不仅可以让幼儿在上面进行装饰,还可以让幼儿用它进行造型;单个月饼的小包装盒,用透明胶进行包装后,可以变成中型积木,既安全又方便。还有果冻壳、碎布头、旧电线、旧螺丝螺帽、家电泡沫、香烟盒等等,都是可利用的好材料。幼儿在把材料变着花样地满足不同的游戏需要时,既锻炼了手,更锻炼了脑。因为大班的孩子已经有一定的动手,合作的能力。因此,在大班的区域活动中,提供一些原材料,可以提供给孩子们更大的想象创作空间。
区域游戏的时间安排:以往的一日作息时间安排,精确到分,每一时间段做什么都有明确的规定,每个环节之间往往是割裂的,不具有延续性,孩子每天都被动接受着碎片式的教育!千篇一律的刚性时间安排不符合儿童学习规律,完全满足不了孩子的需要。为了让孩子尽情游戏,必须让时间变得弹性,让 “大环节固定、小环节弹性”。研究表明,幼儿只有当专心致志从事一项自主游戏30分钟以上,才会出现复杂游戏。因此,教师尝试减少很多过渡环节,将以前统一安排的点心、小便洗手的环节整合到游戏中,由幼儿根据需要自主进行,确保给孩子大块的时间进行连续的探索和游戏。
区域游戏的幼儿来源:游戏时,教师倡导幼儿的互助,让幼儿在同龄混班和混龄游戏中相互学习,还原了孩子真实生活中的自然社会,给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提供更生态的人文环境,让这些独生子女们能够拥有与不同年龄孩子一起生活游戏的机会,获得帮助与被帮助,关心与被关心的体验。
(三)归纳了教育生态学视野下幼儿园区域游戏的组织指导策略。
1.游戏前的组织与指导。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幼儿制定计划,即帮助幼儿确定今天自己要到哪个区域、用什么玩具和材料、打算做什么、游戏时和谁一起玩、昨天遇到什么困难了,今天怎么解决等。在区域活动开始之前帮助幼儿确定自己的活动计划,有助于培养幼儿行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促进幼儿语言、思维和想象的发展。
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幼儿可以用语言、动作、手势、绘画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刚开始时,幼儿的计划一般比较简单,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的计划会越来越复杂、越来越详细。他们不仅要在活动前想好自己要做的事情,他们还要考虑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记录。
插卡法。将教室内每一个区域游戏内容、进区域人数规定等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出来,幼儿将带有自己名字或者照片的卡片插进相应的游戏内容中即可。这种方法简便易行,适用于中小班年龄小一点的幼儿使用。插卡式的计划方式清晰明了、节约时间,也便于教师了解和统计幼儿选择区域的情况,以便对于有偏向性 爱好的孩子进行必要的干预和指导。
粘贴法。教师准备一块小型磁性黑板,将一些区域活动内容以幼儿喜欢且看得懂的方式呈现在黑板上面,在小磁铁上贴上幼儿姓名或照片,幼儿计划玩什么游戏,直接可以将小磁铁贴在相应的区域内容之中。
绘图法。幼儿将自己设想的游戏计划用简单的图案画出来,教师在一旁作为倾听者去了解幼儿的计划,并适当给予建议。此方法未必要求幼儿画得多么完善,可以用简单标记、符号、甚至文字进行记录,只要他们自己能解读就行,由于需要一定的绘画与逻辑思维能力,此方法适用于中大班幼儿。教师也可以为每个孩子准备一本“计划本”,他们能够将自己活动中需要的材料、工具、以及方法进行预想,记录在计划本上。这些计划本放置在各个区域外面,也可以让孩子带在身边,这样可以使幼儿有意识地围绕计划去做事,可以使幼儿更好地理解、运用绘画、符号与文字,同时也可以为后面的回顾交流提供依据。
交谈法。幼儿三五成群聚集在一起,将自己的游戏计划与同伴一起分享、讨论,并邀请同伴加入自己的游戏,结成联盟后,可以进行游戏角色的分工。这时,教师可以轮流与每个孩子交谈,了解幼儿的想法。
2.游戏中的组织与指导。
(1)观察幼儿的游戏。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每一个孩子都是活生生的、处于发展中的、拥有人的尊严和特性的人,教育首先要读懂孩子行为,捕捉孩子的需求。因此,教育行为的转变需要从“观察儿童”做起。
幼儿游戏同样需要教师的观察,同时建立幼儿的观察档案,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指导行为,减少指导失误,在幼儿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协助,给幼儿营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在活动中教师自始至终关注幼儿的活动,当幼儿出现困难时,不要急于介入,而是给予一定的等待时间,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一般在以下情况时教师要进行介入:出现不安全因素时,教师必须在第一时间介入指导;幼儿兴趣减弱时,教师要及时介入指导;在幼儿出现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发生纠纷、寻求帮助时,教师要及时介入指导;在游戏中出现有价值的教育内容时,教师可以介入帮助提升。
(2)提供适宜的指导和帮助。根据对教师在游戏中与幼儿互动的观察和分析,结合不同游戏阶段的具体任务,初步总结出几种指导方法:
描述。教师用语言叙述幼儿活动的过程与结果,或者叙述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与情感反应等。教师的描述首先向幼儿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就是教师在关注他的一举一动;同时可以帮助幼儿将自己的行为与情感提升到意识层表面上,促使幼儿将自己的行为与情感作为客体对象进行反思与调控。
提问。教师运用问题引发幼儿的思考,同时获得深入游戏所需的信息。问题有两种类型: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教师要尽量采用开放式的提问。
建议。教师以直接或间接地方式向幼儿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意见。间接的指导方法一般采用:用语言提问、提示、评论;适时地出现玩具和游戏材料;教师以角色身份影响游戏或参加游戏;回顾以往游戏中的做法;提出假设。
同伴支持。教师利用同伴的力量支持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获得身心发展的一种方法。包括:让幼儿做小老师,向同伴示范和演示一定的技能;让幼儿做同伴的游戏伙伴,给同伴以一定的提示与支持。
此外还有观察、示范、鼓励、表扬、提供材料、讨论等方法。
3.游戏后的组织与指导。简明扼要地对区域游戏活动和交流分享过程进行总结,肯定幼儿的努力、合作、创造和发现等,尤其要注意肯定幼儿与众不同的想法和做法。
(1)愉快地结束游戏。区域游戏要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也要有个愉快的结束。游戏时间快到时,通过播放固定的音乐提前提醒幼儿,让幼儿做好准备。注意以游戏的形式结束游戏,如火车到站了,医院下班了,娃娃睡觉了等。
(2)收拾游戏材料和场地。这一点很重要,能帮助幼儿建立规则意识,形成一定的秩序感,促进幼儿社会情感中规则意识的发展。小班初期教师可以利用图标在老师的帮助下让幼儿学会一一对应收拾玩具材料,中大班则可以让幼儿自己收拾整理,通过玩具整理前后的照片对比,让幼儿明白整洁的环境、有序的材料让人心情愉悦,从而抑制其不良行为的萌发,促使幼儿在不断操作中形成自律。
(3)评价回顾游戏。游戏结束讲评时,可以采用让幼儿走上前来以角色的身份向同伴把自己如何扮演角色的事情告诉大家,与大家一起分享游戏的快乐和不开心,通过分享游戏的事情,让大家对角色身份的职责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同时,通过讲述既发展了口语表达,又能达到相互启发、交流的目的。也可以组织幼儿对游戏中发生的问题进行讨论,让幼儿在讨论中、争执中寻求答案。
(四)改革了教育生态学视野下幼儿园区域游戏的评价模式。
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了积极有效的表现、交流和学习的平台,游戏评价在区域活动中起着有力的杠杆作用。实施有效的区域活动评价能使幼儿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心,还能引导幼儿自主探索,激发他们求知、交流与合作的欲望,更是教师全面了解幼儿,灵活调整教育资源、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区域活动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通过我园实践研究,我们将评价分为以下几种:
1.一个成长档案袋。我园通过对幼儿在区域游戏活动中所呈现的各种作品和相关资料有系统、有组织地收集和积累,为幼儿的发展评估提供全面、丰富、生动的信息。它把目光聚焦于描述幼儿游戏发展和学习的过程,关注幼儿游戏发展的特点和倾向,并将幼儿置于评价的主体地位,我园对成长档案袋的收集更加注重动态性及幼儿的参与性,让幼儿在参与档案袋的收集中了解自我、体验成功。
2.一套观察记录表。幼儿区域游戏观察记录可以作为对幼儿形成性评价的依据,便于教师认识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学习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还可以作为教师与家长沟通的依据,利用在游戏中观察记录的结果与家长沟通,教师的叙述不再空洞;家长也因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而知道怎样去帮助孩子,并与教师合作共同建构游戏课程。实践中,我们根据不同的观察方法、观察内容设计了不同的观察记录表,如《幼儿社会交往能力观察记录表》《幼儿行为核检表》《区域游戏观察记录表》等,教师利用这些表格逐步学会了观察孩子,积累了本班级孩子发展的第一手资料。
3.一次游戏视频反思。在评价环节,教师可将区域游戏活动中拍摄的游戏视频:幼儿出现的有价值的、典型的案例,或是游戏中的突发状况让师幼共同回顾,共同反思,通过集体智慧对游戏中的问题进行商议并作出选择和决策。
4.一份游戏绘画再现图。游戏完后,教师还可通过绘画的形式让幼儿再现游戏情境,表达游戏中自己的点滴,在讲评环节,让幼儿看着自己作品讲述游戏过程,师幼共同捕捉亮点、发现问题,总结提炼经验。通过这样的他评、自评、互评方式,不但能激发幼儿参与评价活动的兴趣,深化活动内容,更能激发幼儿再次活动的欲望,促进幼儿的自我发展和语言提升,促进区域游戏活动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前期研究反思。
经过一年多的研究,我们虽然收获了很多,但也清晰地意识到研究的问题:
1.课题组活动开展得不够扎实、深入,尤其是理论学习、文献研究方面,对教育生态学的基本理念与幼儿园区域游戏的关联理解得不够透彻。
2.由于理论水平的限制,教师还没有深入地进行案例分析、观察记录,理论提升不够,研究的成果还不显著。
3.在开展游戏过程中,对游戏目标、游戏内容等定位不明确,教师指导游戏能力有待提高。
4.对区域游戏评价的探索,还处在摸索阶段,还需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完善、不断总结。在评价中学习,在学习中评价,提高区域评价效能,让区域评价活动成为区域游戏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优化区域游戏质量。
五、下阶段研究计划。
1.夯实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功底。阅读和学习是提高自身的需要,也是自我进修的有效途径。要想提高自身的理论功底、更新教学观念、更新知识,惟有不断学习。因此,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全体组员的理论修养,始终占领理论“制高点”,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继续加强研讨交流。课题组将定期开展业务学习、主题沙龙、游戏观摩等,通过定点、定时的交流,让每一位成员研究游戏、切磋教艺。
3.进一步整理研究成果。收集整理教师的研究成果,将游戏案例、游戏观察记录、研究论文归类梳理。
2015年10月


上一篇:中 期 检 查 表
下一篇:阶段性课题计划(2015年2月—2015年12月)
 
 
邮箱:wjmhyey@wjedu.net   电话:0519-86530875   地址:武进区鸣凰实验幼儿园 鸣凰鸣新中路252号
版权所有:常州市武进区教师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鸣凰实验幼儿园  备案号: 苏ICP备17054889号 常州市武进区鸣凰实验幼儿园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11
r/>